韩志冰官方网站
#
#

        一段记忆的修复——袁运生《水乡的记忆》作品史研究

        作者:核实中..2021-04-22 08:37:47 来源:网络

            (1/7)一段记忆的修复——袁运生《水乡的记忆》作品史研究

            (2/7)《自画像》 袁运生 1962年 布面油彩 自藏

            (3/7)《水乡的记忆》(2020年修复后) 袁运生 243×245cm 1962 布面油彩 2021年艺术家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4/7)《水乡的记忆》油画小稿 袁运生 23×29cm 1962 布面油彩 2021年艺术家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5/7)《水乡的记忆》创作素材之 36 袁运生 19.1×26.4cm 1962 纸本铅笔 2021年艺术家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6/7)《水乡的记忆》创作构图局部深化稿之3 25×19cm 1962 纸本铅笔 2021年艺术家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7/7)《水乡的记忆》创作构图局部深化稿 之8 袁运生 26.4×19.1cm 1962 纸本铅笔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一段记忆的修复——袁运生《水乡的记忆》作品史研究
            展览时间:2021/04/23~2021/05/01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袁运生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层展厅

          学术主持:苏新平

          艺术总监:张子康

          展览统筹:王春辰 高高

          策 展 人:李垚辰

          袁运生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颗星,一颗能够代表艺术自由求索精神的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优秀艺术家,他总是处在时代的潮头。在学生时代因成绩优异被寄予厚望,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引起一些“争议”;改革开放初期,首都机场壁画《生命的赞歌》引起的广泛社会关注;声名鹊起之后,远赴重洋,进行现代艺术的探索;十几年后却毅然回国,投入到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教学体系的重构之中。他是总能够引起关注的画坛人物,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艺术又总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有着不断否定、不断开拓的顽强生命力。

          袁运生“痴情”于艺术,自青年时代就有着自己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论是否会有争议,都不与现实妥协,他一直在努力的追索。这是一种什么样理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十分让人好奇,它是如何生发出来的,更是需要探究。

          《水乡的记忆》是袁运生的本科毕业创作,作于1962年,是他第一张壁画稿,可以说是他艺术的起点,也是追寻袁运生艺术精神源头的最好例证。

          2020年,经尤拉女士修复三年,破损不堪的作品重新焕发了往日的光彩,这件消失多年的作品满载着时代的沧桑回归我们的视野。


          袁运生先生的回忆

          那年春天,有两个幽灵徘徊在我的心头:一个是敦煌,我刚刚从上海连续看了十天大规模的敦煌展;一个便是陈老莲的博古叶子。春节前后,我用白描临摹了一套48张。为了消化它们,我来到苏州郊区的甪直镇。

          这是一座古老的小镇,有着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人们,尤其是妇女的衣着与环境十分和谐,一切,都透着古老文化的影子。镇里小河的岸上常有石块伸向水面,那是为来往支系船绳用的,不单有孔,还有浮雕的纹样。小舟往来,我坐在岸边,身边放一小袋炒面,一瓶墨汁勾画着,感到十分亲切和喜悦。

          我坐在学生宿舍的上铺,在暗淡的灯光下,浮想联翩。很快便用杂乱的钢笔线画满了四十公分见方的稿纸。这样一张毕业创作的稿子立刻为董希文老师肯定了。满纸错综的钢笔线表示了我对家乡人民深切的怀念。我又用更小的纸,画了几张局部人物的素描和一张只能提供一点启发的色彩小稿,便完成了我的毕业创作的全部准备工作。往大布上画去,已经急不可待。真是幸运,我为自己借到一间藏有大量中国古代雕塑复制品的陈列室作画室,有霍去病墓前的卧虎陪伴着,作画便更大胆了。

          这时,我已经有了几个月画白描的经历,一张25×10公分大小的棉纸,可以画很多人,也有几十公分大小的,一张便容得下整个市镇了。我把这些素材放到一边去,在想象中,我的画中人物就很自然地显现在眼前,我不过把他们组织一下罢了。

          记得我最先画了右下角沉思的女孩,我给她以希望,就像我自已也用希望来填补我心灵的不安一样。从局部画去,一个多月的时间紧张地度过,画布终于给我填满了,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改动。

          这次创作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呢?我想,因为我曾经不辞辛苦地画了两个多月的写生,充实了自己,因而换来作画的信心。不用模特儿,我感觉更自在,连写生也放到一边去,结果却比写生更接近我的感受。可能,这就是真诚的力量。

          ——1980年 壁画之梦 袁运生


          2020年11月30日 袁运生先生致信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出捐赠《水乡的记忆》的想法,信中写到“这张毕业创作是我大学时期的代表作,也是董希文先生在艺术教育上关于中国传统、民族审美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的体现;更是美院教学历史文化见证。与我而言,是有着深厚的情感记忆的。”捐赠作品是作品最佳的去处,也表达了母校培养的感激之情。为学院教学留下珍贵财富。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幸运的发现,这件作品创作过程的画稿和笔记,竟然有可观的一百六十余件。从最初的巴掌大小的采风速写,到有针对性的水粉人物写生;从认真制定的采风计划,到规定好每天创作时间和任务的笔记。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围绕《水乡的记忆》一件作品的历史而展开,抽丝剥茧一般的向观众展现一件作品的诞生与命运,力图修复曾经断裂的记忆。回望作品的诞生,我们依然被袁运生绘画的直觉和表现力所震撼,可以看到这件凝结了袁运生对于世界艺术与中国传统思考,寄托了他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自信心。修复这件作品的记忆与历史,不仅仅为这一件作品,而是以此为例,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探讨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希望能够唤起大家的反思和思考。


          艺术家简介

          袁运生,1937年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1979年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任教,以云南西双版纳线的线描人物画和首都机场《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大型壁画引起美术界与思想界的关注。1982年应邀访美至1988年并任教于塔夫茨大学、麻省大学、斯密斯学院、哈佛大学,期间创作了大量纸本水墨综合材料作品。1996年九月应邀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并承担“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刻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尝试在中国传统雕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非书画系统”的视觉空间中寻求灵感和新启发。

      Processed in 0.073(s)   2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