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马克西姆·阿梅林《酒城讲坛》谈诗人责任:用诗歌让故乡“存在”

        作者:admin2025-11-01 22:20:03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以诗还乡,以酒为媒。11月1日,俄罗斯诗人、翻译家、散文家、出版人马克西姆·阿梅林(Maxim  Amelin)做客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九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酒城讲坛”活动,以《诗人与其故土》为主题,与现场观众探讨土地与文化如何滋养诗人的创作,展现诗歌的跨国界力量。


          马克西姆·阿梅林(Maxim Amelin),俄罗斯诗人、翻译家、散文家、出版人。马克西姆·阿梅林是当代俄罗斯诗坛的杰出代表,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著有六部诗集与散文集,译作涵盖拉丁语等多国语言,作品被译为30余种语言。他曾获布宁奖、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文学奖、俄罗斯国家“诗人奖”等殊荣,并多次参与中国各地的诗歌活动,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本次演讲,马克西姆·阿梅林从个人创作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诗人与土地之间深沉而温暖的情感纽带。他的讲述不仅具有诗学深度,更透露出跨越地域的人文关怀。


          “诗歌的地图具有独特性。”讲坛上,马克西姆·阿梅林分享道:“俄罗斯是一个领土广袤的国家,从地域性的角度上来讲,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描写。虽然现在有非常多的文学著作,会对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或者是高加索山脉等进行描述,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俄罗斯的城市并没有任何作家和诗人来对他们进行描写。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些地域从文学或者诗歌的意义上来讲,并没有真正的存在。”

          马克西姆·阿梅林认为,描述自己的故乡,完成故乡的文学地图,是诗人的责任。他说:“诗人与自己的故乡是密切相关的。理解自己的故乡并记述它,让它能够形成文学地图,在之后的岁月能够被更多人了解,这是诗人责无旁贷的。”为此,他也在用实际行动推动这种责任的履行:“我和朋友们做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收集俄罗斯各个地方的作品文献,并把他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文献,这样可以促进更多的人关注俄罗斯不同的地域,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地理;同时也激励各地的诗人和作者,更多地记述自己本地的生活,从而来填充俄罗斯的文学版图。最终,文学的版图和诗歌的地图,可以和地理地图真正重合起来。”


          针对这一观点,现场观众表示赞同,但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中国,返乡是诗人的责任。但实际我发现,故乡不是想回就能回去的的地方。外面的生活已经重新塑造了诗人,家乡的人看待他的眼光也不同,以至于有一种回不去的困扰,你和你的故乡有这样的感情吗?”

          对此,马克西姆·阿梅林回答:“也许我们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回到故乡,特别是当我们离开故乡多年,已经适应了其他地方的生活之后。但我们需要记住自己的故乡,即使身体回不去,但是心灵上需要感受故乡。能够记住故土,记住故乡的环境和感受的人,才能够真正在心灵上回归故乡,才能够在创作当中重见故乡,所以我们觉得故乡也是一个需要有心灵共同感受的地方。”

          这场演讲,马克西姆·阿梅林以深邃的视角和跨文化的实践,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故土与诗歌的永恒联结,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诗歌和故乡的深入理解与共鸣。活动现场,观众们沉浸在马克西姆·阿梅林的讲述中,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报以热烈掌声,大家都被诗歌跨越国界的魅力所感染。许多观众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


          这场关于归属、记忆与创作的对话,在马克西姆·阿梅林真挚而深邃的讲述中落下帷幕。他以个人生命经验为起点,探讨了诗人如何将脚下的土地转化为笔下的精神原乡,让语言与情感跨越地域,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柔软纽带。

          正如他所言,即使身体远离故土,心灵依然可以回归——这不仅是对故乡的回望,也是对文化根源的自觉守护。在中国,诗酒文化流传千年,通过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这一平台,泸州老窖不仅推动着诗与酒的深度融合,更让“酒城”泸州成为世界诗歌地图上一个温暖而闪亮的坐标。在这里,诗与酒共同诉说着人类相通的情感,文化的差异在理解中消融,个体的故事汇入人类共同的精神河流,久久回荡。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837(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