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清华110周年校庆,“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大展启幕

        作者:admin2021-04-23 07:19:42 来源:网络

          202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校庆系列展览“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开幕,为清华110年校庆再添亮丽风景。

          据悉,此次展览以1958级校友王纲怀先后向母校捐赠的300余面中国古代铜镜馆藏为基础,在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和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下,优中选优,共精选出400余面各具代表性的中国历代铜镜精品进行展出。

          展览共分为:“远见天心”“钦若玄象”“朗兮万方”“明镜喻道”“皆悉照见”五个单元,尤以“游中国”“中国安宁”“四夷降服中国宁”“中国强”“中国”五面中国铭文汉镜,勾勒出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中国古人对中国强盛、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在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的展览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策展人谈晟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铜镜捐赠人、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王纲怀先生家属茅昱,藏家代表赵梦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先后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王明旨,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委会主任孔祥星,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韩永,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梁鉴,金石专家、文物鉴定专家贾文忠,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韦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曹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家福,安徽六安皖西博物馆馆长陈曙光,广东大观博物馆名誉馆长孔祥星,大唐青铜镜博物馆馆长徐也力,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清华大学顾问教授、1958级校友王纲怀,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范宝龙,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等,清华大学师生、社会观众、媒体记者等百余人。

          另据介绍,本展在筹备过程中,共征集到5面异常珍贵的带有“中国”铭文的汉镜——不啻为两千年来仅此一遇的“五星”齐聚之大事件。

          “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国之重宝——西周初青铜器“何尊”,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意指周成王在洛邑建成周,宣称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中国”初义为天下之中的“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寄托了时人对于国家远离战争、繁荣昌平的美好祝愿,且在东汉时期的铜镜铭文中得到了延续,如本展所见“兵革不用中国安”“中国宁”“中国强”等,可见“中国”在当时已深入人心。

          从展览中一面非常重要的画像镜来看,非但题材是古今中国家喻户晓的王昭君故事,铭文中说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将“中国”(汉朝)与“匈奴”相对,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一件明确将中原王朝与域外政权相对,自称“中国”的实物证据,堪称“铜镜《史记》”。

          中国铜镜的制作,始于青铜时代,曾跨越了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因玻璃镜导致的技术革新而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变化无穷的样式、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因为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如“三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又如“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人之道心,若宁静如止水,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拂除尘埃,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从而实现“万物毕照”“洞照万理”的精神境界。

          本次展览持续至8月22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9(s)   1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1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