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将于8月23日启动李津798驻留项目《契入》的第二阶段。李津常常主动将自身“契入异域”,毫无保留地让生活与创作在陌生的新鲜中激荡。项目第一阶段以他数次在世界各地行走和创作的作品为线索呈现,同时展厅也转变为艺术家的工作现场,他在此驻足观察、体会、交往,既面向着798的场域,也以此为基点与过往的经验共振。798或许对每个艺术家和从业者而言都既熟悉又陌生,它包裹着某种期待和选择的文化共识,既有着表面的熙攘与活力,也积淀着困惑与回望延展出的沉思。
项目的第二阶段将呈现“契入”期间的驻场创作。798并非是李津驻留期间绘画的具体对象,而是一个让生活和创作共生的舞台。它不止于一个空间和地理位置,而更是所有与此密切相关的视野与工作中所互相渗透的举手投足,以及在此来往的人、食物、时间、经验与感受。李津契入环境,跟着感觉自然而然地行走,甚至似乎回应着一种别样生活的召唤,让所有的相遇都潜移默化的留下痕迹,以至于与环境达成了一种默契。而这些创作由沉浸的观看而生长,又再次由艺术家的纸笔投入到未来观看的汪洋之中,既是应“景”的回应,也更是应“心”的前行之旅。
站台中国这次“契入”项目是关于我与“行走”与“在地”创作关系的一次探索。我的艺术随着我行走的历程在不断地变化,选择在798驻留也是“行走”的一部分。798在我的心里是北京文化艺术集中的地标,艺术氛围集中,浓烈而又复杂,在中国几乎不能够被代替。我和海涛在项目立意的时候就非常兴奋。
我原计划在驻留中安排一些活动,但很不巧,在展览前把腰扭了。这让我的行动受到一些限制,反而能一直坐在视野特别好的画廊空间里,看798的主干道上来来去去的人流。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年轻人居多。这种活力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印象和收获。所以在视觉影响下,好像突然间我笔下的一些人物也开始年轻了,注入了特别新鲜亮丽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完全具体的,比如人物造型或者姿态,而是一种新鲜感,一种青春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所谓洁白无瑕吧。
我看到好多这样的女孩儿,一脸的稚气和单纯,挺感人的,倒给我很多启示。后来我就把它转换成了另外一个东西。其实我在乎的并不是表面的传达,也很少像画风景一样去写生。我去任何地方每次感受到的更多是气象,在一个新的环境里综合当下和传统文化的底蕴,进而产生启发和感染。在798画的白菜,明显水亮,明显干净,明显年轻。让我想的就是那种特别。其实艺术是这样,它不是像我们讲的对等,你看见什么就画什么。它是到内心里以后,有些气息是完全可以转换题材的。题材不是追求的目的,是寻找一个最适合表达的概念和选题,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以前去的很多地方,比如英国、德国,有着文化传统的异样性和刺激,这是非常直接的。你是一个陌生的人,在看陌生的环境。只要有感受的人,就能感受到那种新鲜感,很饱满。而798不同,它是一个熟悉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在那儿走,和在国贸、三里屯、南锣鼓巷看到的人也都有点接近。而且我认为真正启发你的,不是千姿百态的美女,而是生活的氛围。798的外表给我带来的并不是特别明确的刺激,而反倒是反思。匆匆人流的后面,798真正沉淀的还是这三十年中国的艺术走过来的痕迹和脚步,在草木人文中形成包浆。这种包浆绝不是一招一式的表面文章,而是从某种程度上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衰落之后的沉淀。
798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几天就能看透的地方,很难一下抓住人潮汹涌背后真实的面貌。而我寻找的实际上是798 这个气场反射给我的气韵。这么多的画廊和展览,这么多的艺术家参与其中,混搭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内容,需要慢慢去体验。所以这次798的“契入”是一个开端,还是“试笔”的阶段。但通过这次“调试”,发现很多方面都很合拍,我也乐于多来798走走看看。因为这个东西不是走马观花,独特的环境和地域里能让人产生不同的看待艺术的视角和宽度。如果未来我的创作发生了一些转变甚至开启新的面貌,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功不可没。
(文/ 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