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读罢推窗数落花——《求鼎斋类稿》读后

        作者:胡磊春2025-10-12 09:02:36 来源:美术报

            近日在文先国新著《求鼎斋类稿》书里悠游。

            是书为文先生个人的第三部专著,当代著名学者刘涛先生题签。文事皆结集于近十年来刊发于国内各类报纸杂志文章。既有艺术随笔、记游散文,又有文史评论、鉴赏小品等文体,足见文先生广博的学识和娴熟的文笔。古代文士穷其一生的追求,不外乎“刻部稿、讨房小、取个号”。文先国,轻松一生,玩玩而已,即达彼岸。他自号“求鼎斋主”,出版艺文著作三部(《求鼎斋文稿》《求鼎斋丛稿》《求鼎斋类稿》),暮年又续娶小师母,得古人之全,可谓至人生圆满之境。

            说文先生是家乡文化的守望者,文博事业的开拓者,文史资料的探访者,此话一点不为过。其新著《求鼎斋类稿》25万字,大篇幅着墨于进贤的人、事、地方故事,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如书中《戴叔伦·栖贤山·润陂桥》,他把三者紧密联系,形成了丰满的地域文化解说;《明清两代进贤区域书院事略》文中,他厘清了历史上进贤九大书院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对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个直观认知;在《中国工匠画家王有彬》(进贤县泉岭乡人)文中,他把王有彬身贫志坚的艺术殉道者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他文章,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人物在他笔下活化,事件在他讲述上明晰,史实在他爬梳中闪烁光芒,也鉴照出他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职责坚守,对艺事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桑梓情怀。你看,他那过早苍白的一头银发,不就是青灯黄卷,寂寞书香的岁月观照吗?

            平素阅读会心时,我也有写一些文史小品的冲动,下笔时又感叹家乡文史资料之匮乏。既无史料可旁征博引,又无实物可确凿证实,实在愧对“千年古县”这一称号。文先国新作《求鼎斋类稿》无疑是进贤人文履痕的解读者与引领者。在《进者,贤也》文中,他考证家乡从“锺陵”而称“进贤”的由来,让我们避免了身在家乡不至于不知家乡事的尴尬;在《三件瓷板画像》中,他年轻时看到过江子彬瓷板画像,暮年不忘而力求探踪其人行迹。(按:江子彬,生于清中期,进贤县民和镇常湖江家人,曾是当时锺陵〈进贤〉首富,事迹不见县志、族谱载录。唯有1948年原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车軥为江晚年瓷板画像题下的像赞,留下一点雪泥鸿爪,“资财积累冠锺陵,生平事多善迹”。其他史迹一概无存)。文先生虽多年苦访,终难把江子彬资料梳理清晰,给后人留下了一丝遗憾,一段悬念。我生于斯,长于斯,加上亲属中有常湖江姓人氏,故“江子彬”这个人物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毅然决定接过这手接力棒,把历史上这个善举人物梳理下去,还他历史真面目,也算是对进贤文化拾遗补阙做出点应有的贡献。当然,他在《我在军山湖畔讲故事》也抛出了一个引子,军山湖作为进贤全国县域最大的内湖,人文渊源,风光旖旎,孕育出无数人文史迹、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创作素材,我们也可以从文师未讲的角度讲军山湖故事,为家乡文化振兴,助推文化活县发展,这该是此书抛砖引玉的价值体现。

            文先生自信且颇为自负,从是书邹农耕兄《以文立爱》序言中有生动刻画:“我说谁行,他就肯定行。不信,过几年再看”。他认可的人与事,不容他人质疑与辩驳。读书亦是如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说学者与副刊》中,他以历代文艺雅集为例:兰亭雅集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滕王阁盛宴造就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西园聚会产生了艺术名画《西园雅集图》画卷,惠山品茶会绘就了《惠山茶会图》画卷。艺文自古不分家,他由艺推文,好的报纸副刊,不但自己会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或符号,也会为投稿者成长铺就治学大道。如其文中所说:“为什么一份报纸的副刊办得好能够成就著名学者?我以为这之间有着双向的互动与互利关系。但凡报纸副刊,都有一个自身文化趣味和艺术导向的基本定位。这个定位的品质,决定了这个副刊的高度。因此,无论是编者还是作者,都能在其中受益。”“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他没有一个好的报纸副刊,这张报纸也就不能吸引高质量的读者群,这个地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好像屹立不起来。”由此我想到,地方文化主政者读到他这篇文章,会有所启迪,有点触动吗。

            百尺高楼临水居,一盏萤灯夜读书。文先生勤奋善读,朋友圈有口皆碑。日日沉浸在青灯黄卷,寂寞的书香小斋氛围里,他乐此不疲,晨昏不分。谱牒上简略的一点琐记,墓志铭里的数句话语,甚至一副楹联、一方砚石,他都能奋笔疾书,妙手成文。他利用清康熙三里乡健武《胡氏宗族》和光绪二塘乡官溪、大鹄源《胡氏宗族》资料洋洋洒洒写下两三万字的《健武官溪大鹄源,信江文脉一线牵》——谈进贤《胡氏宗谱》中的文化人物和“八景诗”的价值长文,把隐没于古籍典册里的进贤信江流域胡氏文化人物及诗文梳理出来,凸显他们的历史价值,展示了其作为文化遗产学者的责任与社会担当;一方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熊明遇之母王太孺人墓石的发现,经他数次拜访考察成文《明封熊母王太孺人墓石情况及其史料价值》,为国内外研究进贤北山(1956年划归南昌县泾口乡管辖)熊明遇、熊人霖家族史迹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正厅一副“愿我三教通一管,与君四德治五经”大红洒金对联,让他敬佩不已,慨叹之余,也意气风发,品头论足,从撰联意境、书法艺术、寓含哲理三个方面入手,写成鉴赏美文《愿我三教通一管,与君四德治五经》。书中此类文体很多,不一而足,还请诸君移步书里寻一份畅阅后的欣然之趣。

            文先国涉猎很广。他爱文玩喜鉴藏,闲时写就《一根收藏的标杆》;他看风景触动心怀,信手拈来《我们,诗意地栖居》;他是“吃货”,自诩为最懂得乡野天然食材吃法的美食家;他爱游历,做的是无所顾忌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也很可爱,认准的事理,错的也是对的,事后弄得自己颇为尴尬也无悔;他爱发喇(进贤话,意为“说泡”),一言既出,惹得满堂哄笑;他喜欢打哈哈,遇到不便明说的事理,他就哈哈又哈哈地敷衍带过,透露出世俗的圆滑。这些情状,书中尽可寻味一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2(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