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郭永琰 | 诗词书画融古今,凝重古朴显风骨

        作者:田倚萌2025-10-27 09:02:37 来源:网络

          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谱系中,郭永琰先生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全面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文化视角,构建了一个融诗词、书画于一体,贯通艺术创作、教育传播与金融文化实践的多元格局。他的艺术生涯,既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延续,亦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自信的深刻践行。

          作为李可染画院专务副院长兼书法篆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郭永琰的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中国艺术传统的深入研习与创新性转化。


          一、艺术根基:转益多师与专业淬炼

          郭永琰的艺术之路始于军旅生涯,23年的军营生活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从1978年入伍开始,便在部队中用微薄的津贴购买字帖、画谱,从最基础开始自学书画。名师指点是他艺术成长的关键。1985年,他师从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著名画家邓锡良先生学习大写意花鸟画;1986年,又师从著名书法家康雍先生学习书法。这两位名师的悉心教导,让他深入掌握了传统书画的精髓。专业深造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他先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意象画高研班学习,这种学院式的系统训练,使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书法章法布局和花鸟画的意象表达上实现了突破。

          郭永琰对书法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他承古开今,认为学书要重法、重意,广学博采,掇英咀华;作书要“通灵感物”,得之于心、精之于技,笔有刚柔、墨有浓淡、章法有虚实,神、气、法、韵齐备。在变法与个性升华方面,他提出从"有它无我"到"有我无它",再到"有它有我",最后达到忘我境界的"无它无我"。这种对艺术境界的深刻理解,将引领他进入更加自由的创作天地。对于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他有精辟论述:“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师承传统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超越传统,才能创造自我”。他十分强调艺术格调,认为:“要想格调高,一要师承,向古代先贤学习。二要读书。善于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三要变法。艺术有自己的个性是可以的,但不可以过分张扬”。在艺术与技术上,他明确区分:“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须靠修养的深度”。这种深刻的艺术见解,指导着他的创作实践,也影响着后学。


          二、书法造诣:熔铸古人而自成一家

          郭永琰的艺术根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书法领域,他精研楷、行、草、隶、篆诸体,尤以楷书和行草见长。其楷书取法晋唐,得魏楷之古朴、隋楷之雅致、唐楷之雄浑,结体严谨而气韵生动。在书法风格的塑造上,他形成了独特的“欧底魏面”特点——楷书取欧阳询字结体的险峻茂密之气,同时掺入北朝碑刻的冲淡质朴,形成了超脱世俗、清新雅健的艺术语言。他从欧阳询《九成宫》碑入手,悟其神理,得劲拔险峻之趣。他还取《郑文公》碑之沉着凝重、《张猛龙》碑之浑厚刚劲、《岳麓山》碑之茂密纯朴、《雁塔圣教序》碑之体势秀逸,融会贯通,尤得《张黑女》碑平静简约、遒厚精古之神采。笔走龙蛇间,让千年书法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生。

          他的隶书也颇具特色,以《曹全》为宗,上追秦汉篆意。在继承汉隶精髓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结体平稳端庄,从容蕴藉,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藏法度于舒展之内,呈现出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行草书则主典雅、重法度,书风清俊,神采遒逸。他承袭二王一脉,参以米芾之跳宕、王铎之奔放,线条凝练而节奏分明。他善于在规矩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既保持传统法度的严谨性,又注入个人情感的流动性,形成“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独特书风。多位书坛前辈对其书法给予高度评价。启功称赞其“字字精工,丝丝入扣”;刘炳森评价其“古雅绝俗,一如其人”;欧阳中石认为其“厚积薄发,乃有可成”;柳倩则评其“宽大厚重,浑然质朴”。


          三、绘画成就:以书入画与大气磅礴

          郭永琰的大写意花鸟画从学习李苦禅入手,遵循苦老“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的原理,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书与画的关系。他把书法的笔墨用于写意画之中,赋予作品以阳刚之气,形成了雄浑、朴厚、豪放的独特画风。他的绘画作品重视意境的创造,主张“真”、“美”、“活”,即真实、美观、活泼,强调形与神的统一,寄神于形,形随神逸。他善于捕捉自然界中不为人注意或可能发生的机趣,使画作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其作品在苦禅大师的雄强基础上,吸收了青藤的豪放、八大的奇崛、吴昌硕的深厚、齐白石的清俊,形成了厚重、古朴的独特风格。在他看来,感人的意境需要作者倾注感情去探索,抓住生活中的瞬间动势。其师邓锡良先生评价道:“永琰力追古人,师法造化,与吾研习苦老画法,又从青藤、八大、白石等诸家中吸取营养,颇有进展。其画追求清新脱俗、凝重古朴,用笔沉郁痛快、大气磅礴”。在技法上,他注重书法用笔的渗透,以书入画,使画面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意境上,他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哲学表达,将物象升华为心象。其代表作《清荷》《墨竹》等作品,既得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透出现代人对自然生命的观照。


          四、诗书画一体:文人情怀与艺术融合

          郭永琰的另一突出成就体现在诗词创作上。他对历代题画诗作过比较研究分析,用心钻研,勤于创作。凡行旅所见、生活所感、人生所悟,他都能铭记于心,创作成诗,与大家分享。至今创作诗词已达千余首。他创作的《戎岁胜迹吟二十二首》纪念自己23年的军旅生活;《台湾纪行七绝十四首》《港澳纪行七绝十六首》记录宝岛和香江、濠江之行;《旅欧绝句十三笺》写于欧洲考察期间;还有《读帖绝句120首》和大写意花鸟画《题画诗300首》等。

          在艺术创作中,他十分强调用诗词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在大写意画创作中,情不自禁地题写诗跋。这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文学气息和文人情怀。此外,他还出版了《郭永琰楷书唐诗》等著作。他的诗作恪守格律而意蕴新颖,常以题画诗形式与书画形成互补,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启迪。这种诗书画的全面修为,使他得以在多个艺术维度上形成对话,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传统艺术生态系统。


          五、创新模式:艺术教育传承与金融文化引领的当代实践

          作为原中国金融文联第一届副主席兼常务副秘书长、第二届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副主席,第三、四届主席;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常务副主席,郭永琰将艺术教育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他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将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注重“技道并重”的培养方式。在教学中,他特别强调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研习,要求学生“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保证了艺术传承的纯正性。在艺术鉴赏领域,郭永琰倡导“眼高手高”的修行路径。他认为,鉴赏力的提升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训练,更是文化素养的整体积淀。通过策划展览、举办讲座、撰写评论等多种形式,他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的艺术与鉴赏的认知体系,引导公众从单纯的视觉欣赏上升到文化理解的高度。这种对艺术生态建设的参与,体现了他作为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他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开设的“一日一书”名家讲座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开设“墨香”名师课讲座,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在金融与文化交叉领域,郭永琰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他深刻理解金融行业的文化需求,将传统艺术创作与金融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塑金、以金促文”的融合发展之路。在他的推动下,金融文艺工协会不仅成为行业内部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向社会传播金融文化、普及金融知识的重要渠道。这种跨界实践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经济生活的活力,使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它为金融行业注入了人文精神,提升了行业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形象。这种创新模式,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六、道德品质:德艺双馨的人格修为

          郭永琰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其人格修为的支撑。在艺术界,他以谦和敦厚、淡泊名利著称,始终保持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态度。他将艺术创作视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强调“艺品即人品”的传统价值观,在追求艺术高度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德艺双馨的追求,使他的艺术超越技术层面,进入精神表达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传统的笔墨韵味,也能体会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这种将个人修养与艺术创作相统一的做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精神的当代体现。他曾被授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2020、2022年被评为中国金融艺术年度人物。他的作品多次参展并举办个人展览,如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央国家机关中青年书法十人展”,2015年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郭永琰书画展"等。

          站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节点,郭永琰的艺术实践具有多重启示。他不仅以个人创作延续了传统文脉,更通过教育传播、跨界融合等方式,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探索出新的路径。他的艺术生涯证明,真正的创新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有效的传播基于扎实的专业根基。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郭永琰的艺术道路提醒我们: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文化的价值在于当代性表达。他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实现个人艺术追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统一。这种既承古韵又开新风的艺术探索,无疑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纵观中国艺术史,诗书画兼善者历来稀少,郭永琰却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笔下的雄鹰屹立松枝,志在凌天;他墨下的荷塘群戏,意趣盎然;他诗词中的山水情怀,清新潇洒。他以“永葆初心,谦虚守静,勤而行艺,琰骨诗魂”为座右铭,在诗书画印的融合中探寻中国艺术的精髓。其艺术之路体现了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探索的平衡。这位艺术家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汇点上,静心雕琢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语言。

          文/田倚萌李可染青年画院理论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2(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