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绣出家乡的致富路

        作者:王春艳2025-10-30 08:41:1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王春艳  黑龙江北安

            秋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轻轻落在我的绣绷上。指尖捏着银灰丝线穿梭,“打仔绣”结出的细小冰晶在布面上慢慢铺开,这熟悉的触感,让我想起30多年前,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石泉镇老宅里,自己第一次握绣针的模样——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根小小的针,会成为绣“活”家乡的钥匙。

            10岁那年,我缠着要学绣,手指被针扎得满是红点,绣出的线迹歪歪扭扭,像条小虫子,妈妈却摸着我的头说“慢慢来,针线认心”。就是这份鼓励,让我从“平针绣”练到“打仔绣”,从认不全纹样到懂得每朵花、每条鱼的寓意,把“一辈子做绣”的念头,深深扎进心里。

            2013年,乌鱼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兴之余,我跟着村里的老书记走访周边村落,看到懂行的老绣娘没剩几位,家家户户箱底的绣品蒙着厚厚的灰,当晚就失眠了:“绝不能让手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第二天我就收拾行李,背着一包袱绣品去了江苏苏州、湖南学习。南方刺绣的细腻让我开了眼,但我没忘了咱东北的根——看着火车外掠过的冰雪,我忽然想:“咱这粗犷的针法,配北方的冰雪正好!”

            回来后,为了绣出北国风雪的劲头,我试了20多种丝线,用长短平针表现风雪疏密,短针聚处如暴雪,长针散处似轻霜。经过半年多的试验,首幅“冰雪刺绣”《寒江独钓》问世。

            “传承的核心是人”,这话我常跟学员说。2014年办培训学校时,看到来学绣的是贫困户姐妹,我当即决定免学费、送材料,甚至送教上门——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缺针少线的难处,不能让她们再受这份苦。

            前阵子学员李大姐拉着我,翻开手机里的银行流水:“春艳妹子,以前一年才挣几千,现在一幅绣幅精品就能赚三万块钱!”看着她眼里的光,我比自己赚钱还开心。

            此刻教室传来新学员的笑声,我知道,这一针一线绣出的,不只是精美的纹样,更是3000多名绣娘的致富路,是咱乌裕尔河畔家乡的锦绣未来。

            (本报记者  郭晓龙采访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8(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