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棕油画的诗与行
	数智图像时代绘画何为是当下美术界常议的话题,网上也常刷屏到数智生成的油画、国画和版画。许多人认为画家可以下岗了,美术学院也可以关门了。这些误解的产生都和对绘画价值认知的迷失密切相关。
	绘画是眼、手与心建立的对外在现实的感悟与表达,这种表达所形成的艺术机制是画家生命的某种审美延续或审美物存。因而即便数智模拟的人类绘画样式再好,它都不是某个具体艺术家生命呼吸的痕迹,与艺术沾不上边。绘画的价值不只是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审美呈现,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承传,或者说,美术学院的教育就是一种绘画历史经验的培养与训练,画家的专业性并不完全是个体的审美经验表达,而是建立在人类绘画审美经验基础之上的个性重建。在某种意义上,缺乏绘画审美历史经验的作品都很难在艺术创作上站得住脚,也很难成为艺术史中的作品。应当说,并非掌握了绘画历史审美经验的绘画都能够成为艺术作品,但如果失缺了这种历史审美经验的积累或这种历史审美经验的基础,也一定不会成为一个有水准和高度的艺术之作。
	笔者相信,曾经70年代北京景山少年宫绘画学习的古棕,在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之后,还像飞蛾赴火那样毅然选择去圣彼得堡完成4年油画专业的再研习,其最大的动力就是去获取油画专业的历史审美经验,或者说,这个引进中国的油画的原传统并非是中国一两代人就能够完全掌握了的艺术经验与创作方法。不论在少年宫还是在军艺,他接触的几乎都是新中国第一代接受过苏俄油画艺术教育的油画大家,但他仍不满足,一心要奔赴俄罗斯接受列宾美术学最纯粹的油画训练与研究。他有幸进入梅尔尼科夫教授工作室,也学得梅式具有壁画特点的简括造型方法,尤其是在色彩方面得益最多,抓调子,找色彩关系,这些几乎和数智图像差异甚远的色彩关系的掌握,其实很不容易。从这个角度说,这就是油画历史审美经验的丰厚积淀,而且形与色都被赋予梅式创作与教学的独到特征。
	古棕的《女人体坐像》(1997)、《乌克兰姑娘》(2011)和《同学》(2011)等课堂写生创作,不仅形抓得准,而且画得松。这个特定画室的背景有深绿色、橙黄色以及模特儿衣着的灰蓝与少许的黑色,而这些画作却能在这些色彩之间找到与人物肤色相融的调性,使画面显得柔和而又富有色彩的跳动感。许多地方,画笔也只是点到为止,但画出了画家对色彩关系的理解与再创造。他的静物体现了学院派训练的艺术水准,如《文明在身边》(2009)、《文化的载体》(2009)和《平常的生活》(2015)等,取材于画室一角,却显得构图的饱满、空间的深度和色彩的巧思。画中的石膏像最能体现画家抓色的能力与修养,环境色的冷暖变化都会敏锐地反应在白色石膏上,但石膏本身又呈现出一种微妙的色相整体性。在这些静物的四周充斥着各种质地的布幔,布纹是画面结构的一部分,而色彩用得巧才是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如《文明在身边》用中黄色画出的苹果作为比白色石膏还要亮的色彩,背景中内紫外带蓝的帷幔和画桌上深灰蓝的毛毯以及陶罐反射的灰色亮光等,都共同构成了温暖的色调变幻。
	笔者相信,痴迷于油画写生创作的画家并不是对如何画出对象的真实为目的,而是作画过程的艺术家的生命呼吸所摄取到的那些彼时彼刻的物象色彩,那些色彩所形成的调性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关系,而是在某个瞬间让画家在内心重建的生命感知,它的微妙、短暂像神秘的光突然在画家的眼前点亮。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与物形成的独特通感关系。当然,这一点亮的瞬间都必须是历史审美经验与驾驭能力的积累,或者说,学院训练就是让你获得这种历史久远的传统认知,也只有你掌握了这种认知,才能在某个瞬间化为你个体生命的再度唤醒与再度创造。
	古棕并未刻意追求所谓油画本土性特色,但当他40岁回到故里泰兴而站立在运河边岸时,却对运河上远行帆船的景色怦然心动。这固然夹杂着游子归里的时光感慨,但运河千年不息而沉静的流淌也让他产生了与涅瓦河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那一刻,他的油画悄然发生了一种改变,他也更多地画江南枕河而居的粉墙黛瓦、漓江倒映的碧岩舟影、西北戈壁荒滩上的寺院古塔。从《向远方》(2002)到《无望芦村》(2010)、《农忙时节》(2011),再至《龙江渔船》(2013)、《塔什库尔干的白云》(2013)等,他从自己的故里江南画到中南和西北,他画得很畅快,也很自由,笔触的率性、色调的灰而透等,都显现了油画高级色彩对中国风景的叙述。在这些作品里,他没有故作“写意”,却随处见写意。其写意大自然显现了艺术家的率性而为,但这种率性却仍以油画传统的历史审美经验为基础而发挥了油画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或者说,学院油画的素质与修养让他眼里的日常风景得以艺术创造层面的升华。
	这个展览以“诗与行”作为主题,其主旨在于表达古棕的油画虽较多地以油画教学的示范来呈现油画艺术传统的重要价值,但这些油画教学示范并不只是停留于课堂习作的训练性,而是倡导习作即创作,或者说,真正掌握与驾驭这些油画历史审美经验的方法仍依赖于画家的艺术修养,也包括他丰富而波折的生活阅历,尤其是人生的远行却始终不曾在庸俗中迷失,艺术创造从来都离不开对纯真诗意的追求。
	(文/尚辉,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博导,9月24日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相关事项安排
	01会议主题
	聚焦大湾区创新实践
	重塑美术教育新生态
	02主要议题
	1.本源:艺术作为教育基础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探讨内容:STEAM美育课程、AI艺术创作教学、非遗活化与文创设计、博物馆资源转化、社区艺术实践等)
	2.重构:美术教育的系统生态
	(探讨内容: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政-企-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美术教育“教-学-评”一体化改革、智慧美育资源平台建设等)
	3.未来:新生态下的教师角色与师范使命
	(探讨内容:未来美术教师核心素养、师范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师范大学在区域美育生态中的引领作用等)
	03会议时间及地点
	2025年11月4日报到,5日全天会议,6日参观考察
	报到及主会场地点:广州东站城际酒店
	04会议特色活动
	1.古棕教授绘画展及学术研讨会(11月4日下午3点开幕式)
	2.国家级美术教学成果奖的凝练与撰写
	3.大湾区美育特色学校考察
	4.湾区艺术科技之旅/人文地标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