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艺考,不再是高考的“捷径”

        作者:肖亚平2025-11-08 08:36:17 来源:美术报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招生改革方案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多个专业取消校考,以省联考成绩与文化课成绩作为选拔考生的新门槛。

          一石激起千层浪。回首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艺考盛况,对比今日报考人数逐年理性回落的趋势,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其实答案已很清晰:那个被视为高考“捷径”的艺考时代正宣告终结,美术人才的选拔标准,正从侧重于“技法熟练”向“素养与潜力”为核心的转变。

          央美的设计学、建筑学取消校考初试,以考生所在省的美术与设计类联考(统考)成绩作为“首筛”,必将有助于选拔出基础功底扎实的考生,并从源头上遏制多年来针对特定院校风格的模式化训练,那些围绕单一校考套路进行的“突击培训”式的应试策略,将逐渐失去市场。与此同时,造型类专业的初试也改为线上速写。所有这些调整,不仅减轻了考生四处奔波参加校考的负担,也让他们能更专注地投入联考与文化课的学习中。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美术学专业今年完全取消校考,直接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进行录取。这一看似“不考画画”的改革,实则为文化课基础扎实、对艺术理论有浓厚兴趣的考生开辟了一条进入顶尖美术学府的新路径。这不仅是招生方式的调整,更折射出高等美术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从偏重技能传授转向注重学术素养,从培养“技术匠人”升华为塑造“艺术学者”。

          作为培养高端艺术史论人才的核心平台,央美美术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在于培育具备深厚学术底蕴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者。取消校考转而依据文化课成绩录取,正是基于该专业特质的内在要求。毕业生必须系统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知识,并拥有敏锐的历史洞察与严谨的逻辑思维,这是其未来深入解读艺术现象、剖析作品内涵乃至构建学术体系的基石。缺乏扎实的文化根基与理论素养,将难以把握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其艺术见解亦难以具备应有的精神厚度。

          对美术创作者而言,文化素养同样具有根基性意义。纵观中外艺术史,从徐悲鸿融汇中西绘画的革新实践,到达·芬奇结合科学与艺术的探索精神,大师们的成就无一不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艺术作品的价值超越技法层面后,最终取决于画家的思想深度、文化修养与人性洞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美术学专业提高文化课门槛,旨在选拔出既具艺术感悟力,又拥有开阔学术视野和哲学思辨能力的优秀苗子,为他们未来在理论建构方面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改革举措,体现了央美对美术理论学科本质的回归与尊重,也将对我国美术事业的结构优化与生态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央美此次招生改革,并非简单抬高门槛,而是对“艺考=捷径”这一历史误读的主动纠偏,是对美术人才选拔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更是推动美术教育回归对“人”的全面培养的必要之举。

          当然,任何改革都可能伴随阵痛,这对考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例如,对部分专业天赋突出但文化课略有短板的学生可能构成一定压力。然而改革趋势不可逆转,其积极意义远大于挑战。唯有通过这样的改革,才能让艺考真正摆脱“升学跳板”的功利色彩,成为滋养美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实起点。

          (作者系水彩画家,安徽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2.101(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