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 万竹青/著 重庆出版社/出版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鲜少关注“美术”学科如何从传统“画学”演进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进程。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万竹青副教授的专著《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正是一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的学术力作。该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既考察了各个时期课程制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又分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倾向,为美术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范式,更为当代美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本书的章节设置以教育思潮的演变为逻辑展开,分为以下几章。
作者在“导论”中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并解释了相关概念。从研究范围来看,作者精准界定了“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内涵与时空边界。作者以《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为起点,至1949年为终点,厘清了“图画”“形象艺术”“美术”等术语的内涵。从研究方法来看,作者融合了社会变迁理论、史料考证法、课程分析法以及审美批评视角,使得美育脉络的解读更加立体。第一章20世纪初“图画”课程进入学校系统,聚焦于20世纪初“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社会呼唤,揭示了近代美术教育的技术化起源。作者指出,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受到“西学为用”思想影响,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主要教授机械制图、建筑图纸等“图学”技能,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美育服务于国家富强与社会变革的现实需求。
第二章以“美感教育”为特征的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作者以同时期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思潮为切入点,探讨了“美感教育”理念如何推动美术教育从技术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作者梳理了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的教育智慧,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以及1923年新学制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与《初中图画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阐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的影响。此外,作者还探讨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教学案例,认为美术教育应兼顾实用与审美,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
第三章“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作者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儿童自由画”的形成与发展,详细考察了日本山本鼎的《自由画教育》、德国齐泽克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以及陈之佛、陈鹤琴、罗恺司等本土教育家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理论,梳理了“美术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等美育理念。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研究了这一时期苏区颁布的图画相关课程教则,总结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第四章以抗战宣传为主题的学校美术教育探索,探讨了特殊时期美术教育的功能重构与社会责任。作者指出,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美术教育的目标从“审美培养”转向“抗战宣传”,成为“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思想武器。这一时期,学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法规条则的更新、美术教育测量与评价工具的出现、“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争辩,都体现了美术教育理论的深化。
作者在“总结语”中明确指出,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兼顾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美育的实践创新应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当前,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能力,这与近代美育从“技术”到“审美”再到“创造”的演进逻辑一脉相承。此外,作者还在附录中提供了近代美术教育的大事记、人名录、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等资料,这些资料在美育如何处理“中西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当代反思。
总之,本书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值得当代美育工作者研读。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初熹所言:“《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著作。它不仅弥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而且为未来的学校美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作者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