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术的构图、线条、色彩等具有非常鲜明的美学元素。传统中国画的水墨韵味、民间剪纸的对称构图、年画的鲜艳色彩等,都有利于启迪幼儿的细腻感知和想象力。经典画作中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也符合幼儿的形象认知特点。
中国传统美术的学前审美启蒙教育价值
☆视觉语言的启蒙作用
对于处于认知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而言,视觉语言是他们构建第一印象的基础,是他们建构世界观、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石。例如《鲤鱼跃龙门》年画能够通过红黄对比色块激发幼儿色彩感知。《抓髻娃娃》剪纸的对称造型能帮助幼儿理解空间关系,并系统地启迪幼儿的感知、思维。
☆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
经典美术作品及其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文化哲学与价值追求。教师在利用中国传统美术对幼儿进行学前审美启蒙教育时,这些作品中的文化基因也会在无形之中对幼儿的健康审美、健全人格等产生涵育作用。例如,水墨画讲究留白和墨分五色,体现了“写意大于写实”“虚实相生”等东方哲学思维。幼儿在欣赏水墨画艺术的过程中,能与传统美术的文化基因展开思想对话,感受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哲学,从而自然而然地传承其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经历情感的洗礼、哲学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塑造。
☆创新能力的多元化培育
在中国传统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是照着讲,更是跟着练,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宣纸绘画、泥塑制作、剪纸创作、拓印实践等,并给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材料,或带着幼儿到自然环境中写生,能使幼儿在一次次尝试和实践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助推幼儿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审美感知。
基于中国传统美术的学前审美启蒙教育对策
☆优化教育环境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教师利用中国传统美术对幼儿展开学前审美启蒙教育时,需要注意环境影响。沉浸式的交互空间能够增强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幼儿也正是通过与环境的主动交互来建构知识的。沉浸式交互空间可将抽象的审美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情境。例如,幼儿园可在教室、走廊布置竹篮、藤筐、木制玩具、石头、树叶等自然物,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创新美术活动设计,激发幼儿多元体验
在审美启蒙教学中,教师应给幼儿留下大量的娱乐空间,不给幼儿的创作设立固定标准,让幼儿通过实践感受美术乐趣,体会其中的审美元素。例如,教师在教给幼儿拓印方法后,让幼儿用树叶、硬币、瓦当纹样拓片、蔬果切面等蘸取颜料拓印,体验图案规律和印迹之美。教师还可以提供大毛笔、水写布或稀释的墨汁让幼儿自由涂鸦,感受墨色浓淡、笔触变化,自然而然地增强审美感知。
☆强化文化情景关联,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教师应充分发挥传统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去思考、感受作品的画面内容、文化符号与情感元素,从中渗透文化教育,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看感受,促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体会经典作品中的画面美、情感美、哲学美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创作对应的主题画,如清明画柳、冬至剪雪花、用黏土做春牛灯等,帮助幼儿感知其文化内涵。
结语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将中国传统美术与审美启蒙教育相结合,可以在视觉、文化、创新等方面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幼儿领会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审美元素,提升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则要从优化教育环境创设、创新美术活动设计、强化文化情景关联等角度入手,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作者苏慧、谢梦韩、姜雨欣系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读本科生,王旭系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