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紫砂壶的艺术化发展

        作者:核实中..2010-01-12 11:36:47 来源:网络

           紫砂壶是专用于茗茶的茶具,
          有着特别优良的宜茶功能,
          因此深得饮茶品茗君子的倾心喜爱。
          同时,
          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
          制作工艺的圆熟精湛,
          融实用和工艺于一体,
          享誉中外,
          成为公私藏家搜求的艺术珍品。

            
            制作紫砂壶所用的泥料,
          具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
          性能之优异可以用来塑造一切壶式造型。
          另一方面砂壶的成型工艺完全采用手工制作,
          二者相契,
          如鱼得水,
          遂使壶式造型千变万化,
          几乎不受成型条件的限制。
          对于历代艺壶陶人所创制的壶式。
          虽然不能作出全面的精确统计,
          但估计以不下千万种,
          紫砂泥料的质地的优异和制作技艺精熟,
          既是构成紫砂壶造型层出不穷的物质技术基础,
          也是使紫砂壶成为中国陶瓷器中独具工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奇花。

           
            紫砂壶的起源应该比较早,
          当紫砂泥被用来烧制缸、瓮、罐、砂锅等日用陶器时,
          紫砂壶也当有烧造,
          不过这时的紫砂壶与后来专用于泡茶啜饮的紫砂壶,
          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前者属于日用陶,
          后者应是艺术陶的范畴。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紫砂壶由日用陶脱胎而出,
          并于日用陶分道扬镳,
          走上艺术化发展道路的转折,
          约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
          也既由金沙寺僧供春所创。
          只要将这一时期前后的紫砂壶,
          包挎传世名器和考古出土品作一番考察比较。
          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由日用陶向造型艺术化、工艺技术专业化转化的特点。
              

            1976年在江苏宜兴蠡墅羊角山宋代窑址,
          出土大量紫砂陶残器及废品堆积,
          残器有盖,
          流,
          把,
          腹片等,
          可以看出的器形主要为罐和壶种,
          尤以壶为大宗,
          有高颈壶,
          矮颈壶,
          提梁壶三大类,
          胎呈紫红色,
          表里均不施釉,
          泥质较粗,
          制作工艺还比较原始,
          说明早期的紫砂壶还属于日用陶器的范畴。

           
            1966年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
          发掘了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
          出土有一件完整的海棠形提梁紫砂壶,
          根据同的墓志记载,
          该墓葬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
          而此壶则是迄今由考古出土的有确切纪年,
          而且是年代最早的一件紫砂壶,
          其造型和工艺技法虽然还保留着早期紫砂壶的特点,
          但泥质比羊角山残器细腻,
          制作工艺也更精致,
          造型已增添了不少艺术化的成份,
          如提梁作成海棠形,
          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纹片等。
          这件提梁壶器形比较大,
          通高17.7厘米,
          口径7.7厘米,
          低径7厘米,
          据此考察,
          其用途可能还是用于煮水。

      Processed in 0.059(s)   13 queries